close

1110214-0218無雙上盆駒五天

從104年開始登山以來,迄107年,曾有一度開始對登山這項活動喪失了動力,活動方向轉往潛水,在偶然間的機會,看了鹿野忠雄所著的「山、雲與蕃人」,在未接觸本文前,我先閱覽了劉克襄的推薦序、譯者楊南郡老師的譯者序,心中感到無比的震憾,內心的興奮不禁令我手指發抖,曾走過的行程竟被鹿野忠雄描述的如身臨其境,也拜服書中的高山植物、高山動物、飛鳥的辨識,更將沒有生命的山、雲、草木均賦予了喜怒哀樂,這就是大自然,最原始的接觸,隨著他攀登高山的內心呢喃,似乎,這都是每位登山者所能感同身受。於是我嚮往著跟隨鹿野的腳步、行程,想用腳來親臨書中所描述的所有事物。

於是我當下開了一個秀馬縱走的行程,先走八通關古道至觀高坪,從觀高坪轉往郡大林道,延著舊時「中之線」警備道(參考鄭安晞老師所著的消逝的中之線)至無雙社,以當時鹿野的起登點-無雙駐在所開始,越過哈伊拉羅溪,延著盆駒山北稜往南上攀至盆駒山,再開始走傳統的百岳路線-馬博拉斯山、秀姑巒山,再由八通關古道出愛玉亭,成為秀馬O型縱走。無奈,當時因為不可抗力之因素便取消了。

這是1931年鹿野忠雄的秀馬縱走路線圖

1931年鹿野忠雄秀姑巒山脈縱走路線圖

時間來到了111年,在奇萊山屋撿到的山友-Erick開了無雙上盆駒的行程,和我當初的構想相差不遠,大概就是少走了中之線這條歷史悠遠的古道。考量工作的關係,沒辦法配合他的行程時間,沒想到Erick竟然能更動另一位山友俊宏大哥的時間,配合我在2月14日情人節這天出發,如此一來就能圓滿我追尋鹿野足跡的心願了。

這是我們此次行程紮營點的構想,第四天的中央金礦山屋宿營點有點超車,沒辦法,家裡有人在等,得趕快下山。

檢附此次無雙上盆駒的gpx檔,供山友們參考使用。

無雙上盆駒路線1

無雙上盆駒的高度落差圖

螢幕擷取畫面 2022-02-22 101831

此回行程節點時間參考

D1(0214日):
0710警光山莊-1102開高山(休15m)-1600望鄉山-1800郡大林道36k工寮宿營

D2(0215日):
074036k工寮-0905 42k無雙溫泉岔路(休20m)-1030喀塔朗溪營地(休10m)-1215無雙溫泉(休85m)-1527無雙吊橋-1640GiGi紀念處宿營

D3(0216日):
0645GiGi紀念處-0730波窟拉瓦社(休20m)-1325盆駒山(休65m)-1510盆駒山中峰-1545水池營地紮營(25m)-1622活水取水-1650水池營地宿營

D4(0217日):
0700水池營地-0850盆駒山南峰-1050馬博拉斯山-1347秀馬山屋遺址-1440秀姑巒登山口-1525秀姑坪-1540白洋金礦山屋(休40m)-1735中央金礦山屋宿營

D5(0218日):
0620中央金礦山屋-0710八通關登山口-0800八通關草原-0902觀高坪-1018對關-1145樂樂山屋-1310愛玉亭(20m)-1353警光山莊


D1(0214日):
0710警光山莊-1102開高山(休15m)-1600望鄉山-1800郡大林道36k工寮宿營

第一天沿著警光山莊前的步道向上攀升,預計要上攀到望鄉山,從海拔不到1200公尺處,上升到望鄉山(海拔3007公尺),總共要爬升1800公尺,疫情影響及過年期間的糜爛生活,在這段爬昇過程中充分地教訓了我內心的惰性,一開始就是陡陡上的攀竹過程,完全沒可供暫喘的立足之地。

20220214-IMG_20220214_073509 20220214-IMG_20220214_074007

爬了4小時的開高山三角點

20220214-IMG_20220214_110317

過開高山不久後即可遇見一個臨時的營地,這是一個巡守工作站

20220214-IMG_20220214_112642

經過開高山及巡守工作站不久後,我在上河百岳圖上看見有標示獵寮。放下重裝,輕裝試圖前往找尋。

巡守工作

無意間發現一條類似八通關古道的舊路,無法推敲這條林道究竟是通往何處的,或許如圖紅色虛線所示,是通往開高山的舊路

20220214-IMG_20220214_131015

繞了一圈,找到類似舊時獵寮的地點

20220214-IMG_20220214_131254 20220214-IMG_20220214_131302

皇天不負辛苦人,經歷了一整天,高度1800公尺的折磨下,我們到了本日的最高點,望鄉山

望鄉山,海拔3007公尺,位於南投縣信義鄉,山頂有中央氣象局自動氣象及雨量遙測系統,及一顆山字森林三角點,西南向有視野,可眺望阿里山山脈的大塔山、塔山、小笠原山等,該山海拔超過3000公尺,但未列入台灣百岳之一。

20220214-IMG_20220214_160845

中央氣象局自動氣象及雨量遙測系統

20220214-IMG_20220214_161241

在郡大林道約莫34K處取活水

20220214-IMG_20220214_172629

今天的天氣溼溼的,但是據氣象預報,未來的日子會放晴,而在我們下山的那天才會有入冬最強的寒流來報到。

20220214-IMG_20220214_175702

我們第一晚紮營在接近37K處的工寮,谷風颯颯地吹,吹得我們在工寮內的帳篷瑟瑟發抖,甚至連小解也是天人交戰呀。

d1紮營點

D2(0215日):
074036k工寮-0905 42k無雙溫泉岔路(休20m)-1030喀塔朗溪營地(休10m)-1215無雙溫泉(休85m)-1527無雙吊橋-1640GiGi紀念處宿營

昨晚夜裡山風即停,早上如預料般地是個好天氣,今天行程是耍廢的無雙溫泉,一路向下,跟昨日相較之下,天差地遠,心情可以放鬆些。

20220215-IMG_1247

緩緩向下的郡大林道

20220215-IMG_1250

廢棄的工程車頭

20220215-IMG_1251

雖是林道,卻也不乏林道崩塌之處

20220215-IMG_1254 20220215-IMG_1255

我納悉著,一般地扶築橋是用疊石所砌成,形狀多為不規則狀,而這橋礅不若扶築橋的疊石,而是石塊經人工所切割堆砌而成,究竟是就地取材,還是貨車仍可通行的年代,由車所載運上來的呢?

20220215-IMG_1256

Erick稱這些岩壁有些溫度較高,可能為地熱所導致。

20220215-IMG_1257 20220215-IMG_1258

早上才說著天氣好,怎麼快到無雙溫泉的岔路口時,四周圍的雲霧開始瀰漫,覆蓋了山頭呢?今天的行程可是要過溪,看起來不妙。

20220215-IMG_1260

42k無雙溫泉岔路口

20220215-IMG_1261

因應無雙吊橋年久失修,林務局又開闢了這條由無雙溫泉通往南三段的替代道路。本來我們是申請烏瓦拉鼻溪營地,臨時變更為經由無雙溫泉上盆駒。

20220215-IMG_1263

標高2500左右的郡大林道行經至此,改為陡下至標高1400公尺郡大溪的下坡之路,共要下降1100公尺

20220215-IMG_1267

在海拔2000左右高度,發現了遺址,前人軌跡檔上標示此為胡桃樹家屋

20220215-IMG_1268

我們在地上撿拾了不少的胡桃,打算今晚餘興節目是乾烤胡桃

20220215-IMG_1269 20220215-IMG_1274

在此,四處探訪搜尋家屋遺址

20220215-IMG_1270 20220215-IMG_1271

這是家屋不遠處的喀塔朗溪。

20220215-IMG_1275

喀塔朗溪營地

20220215-IMG_1276 20220215-IMG_1277
20220215-IMG_1278 20220215-IMG_1279
20220215-IMG_1280 20220215-IMG_1281

營地上方有大片的石板,或許,有家屋深埋於此

20220215-IMG_1282

20220215-IMG_1283

無雙溫泉上方的大平台,這裡滿適合紮營糜爛的,不過深山群壑中,人跡罕至。

20220215-IMG_1290 20220215-IMG_1291

遠眺郡大溪

20220215-IMG_1292

前方就是名聞遐邇的無雙溫泉

20220215-IMG_1294

此處也是地熱的突破口,只不過死水一灘,不適合泡。

20220215-IMG_1302

我們還是轉往大眾一點的大眾池吧

20220215-IMG_1304

夏天泡湯祛溼,冬天泡湯祛寒,一年四季都是泡湯的好季節!擁有豐富地熱資源的台灣,冷泉、熱泉、濁泉、海底泉,多樣泉質通通有,而這深山的溫泉可是需要付出相當的代價才能有此享受,可惜,我們隔日行程有點不穩,必須趕些路,否則在此宿營烤肉,不失為縱走行程糜爛的彩蛋。

20220215-IMG_1311 20220215-IMG_1312

20220215-IMG_20220215_123405

哎呀,我的背包上竟然有一隻上川肥腳金花蟲呀…

上川肥腳金花蟲                                                                    

(金花蟲科 / 金花蟲亞科 / 肥腳金花蟲屬)體長6.2mm,頭、胸背板橙黃色,頭背有2枚黑斑,前胸部背板矩型具9枚左右對稱的黑斑,翅鞘褐色具光澤,翅肩各有一枚中央黑色的大黃斑,翅面具顆點呈縱向排列。本屬5種,主要分布於中海拔山區,棲息量很少。

20220215-IMG_1318

此處郡大溪水較深且急,不過延著紅色虛線至過溪點,溪高約莫不超過膝蓋,安全無虞。

20220215-IMG_1323

過溪後由此處拉繩向上至山徑

20220215-IMG_1322

一上來就發現有小動物的頭髗掛在樹上。

20220215-IMG_1326

由於我們三人所參考的地圖不盡相同,七嘴八舌地討論著,要走南三段的替代道路或是郡大溪警備越嶺古道,而我們這條又是屬於什麼?

黃色是我們的軌跡

底圖為上河百岳圖

這是參考鄭安晞老師消逝的中之線書上所贈之地圖,紅色虛線則為中之線,亦稱郡大溪警備越嶺古道

郡大溪古道

中之線

我將兩底圖疊在一起,我們所行的路線並非是中之線

郡大溪古道疊中之線

我們傍水而行,是上河圖上淡紅色虛線的山徑,應也是南三段的替代道路

20220215-IMG_1327 20220215-IMG_1332
20220215-IMG_1334 20220215-IMG_1331

這告示牌是在無雙吊橋旁,南三段的山友可以選擇的路線。

20220215-IMG_1341 20220215-IMG_1342

目前的無雙吊橋比起我之前南三段的狀況安全很多,感謝善心山友勞心勞力修復

20220215-IMG_1345

20220215-IMG_1347

過了無雙吊橋後,我們下切至郡大溪,溪水非常湍急且深,看著他人的軌跡,我們都在找尋怎麼渡溪…咦?怎麼會過2次溪呢?看著對岸的郡大溪旁的山壁高不可攀的樣子,怎麼想都不可能要東渡。再仔細看,前人的軌跡根本就走錯了,我們只要腰繞無雙吊橋這條稜找出上盆駒山北稜的突破即可。

GIGI

就在腰繞不久後,我們看見了獨木橋和橋後的拉繩。

過溪後時須取水上攀,而此處地形是極為陡、幾近垂直的山坡。

20220215-IMG_1348

挑戰獨木橋不成功

20220215-IMG_20220215_154949

經過一番掙扎後,來到這處垂直岩壁,僅有2處踩點(如照片內的紅色圈圈)可供上攀,使用揹架,手持單眼、右膝拉傷的我實在沒辦法像他們一樣右腳踩岩壁踩點,左腳踩綠色繩圈,奮力向上一搏。所以只好保守一點,採取人包分離方法,才勉為上攀至平台。

我們事後討論,此處若是向下亦看不見踩點,若又無前人所遺留之綠色繩圈,僅靠一處岩壁踩點的話,風險指數根本逼近90%,更何謂如遇天雨,那簡直是…不可想像。

20220215-IMG_1350

到本日宿營地,GiGi的紀念處,她當初落難於此,我也正在屏風山,當時天氣下雨,只是不知是否為這個人包須要分離之處。

20220215-IMG_1352

紮營在她的對面,晚上…我想他會去找單身的ERICK吧…

20220215-IMG_1354

晚上餘興節目是將白天撿拾的胡核撬開

20220215-IMG_1355 20220215-IMG_1356
20220215-IMG_1357 20220215-IMG_1361

D3(0216日):
0645GiGi紀念處-0730波窟拉瓦社(休20m)-1325盆駒山(休65m)-1510盆駒山中峰-1545水池營地紮營(25m)-1622活水取水-1650水池營地宿營

由於本日行程時間較為不確定,所以我們提早起登時間。

20220216-IMG_1364

從營地上攀不久即可到達波窟拉瓦社,一路上皆可看見家屋遺跡

20220216-IMG_1373 20220216-IMG_1377
20220216-IMG_1378 20220216-IMG_1382
20220216-IMG_1384 20220216-IMG_1390

在最大的一間家屋旁,我們發現剛死不久的公鹿,屍體仍未發臭,估計可能2天內吧…不知道牠是什麼原因命喪於此的,內臟已被吃光,而肉則完整無缺。

20220216-IMG_1385

一路上Erick四處找尋鹿角,沒想到這對鹿角他竟然要讓我,真是萬分感激。不過,想要鹿角可得花費一番功夫。

20220216-IMG_1386 20220216-IMG_1389

這是上攀至盆駒山沿途森林的路況

20220216-IMG_1391

20220216-IMG_1392

20220216-IMG_1393

遠遠地能看見玉山群峰

20220216-IMG_1395

第三天的上攀1500公尺,比較第一天陰雨的天氣,差別真大,只是控制好氣息,緩緩地一步一步即可

20220216-IMG_1396

山裡的櫻花盛開

20220216-IMG_1397

在休息時,我們身旁一隻花栗鼠上上下下地,超忙

20220216-IMG_1399 20220216-IMG_1400

出了森林後是一片大大的草原,遠方還能望見馬博拉斯山呢

20220216-IMG_1401

第二次到盆駒山,天氣如同第一次般地好,只是這回是從不同方向

20220216-IMG_20220216_133119

到水池營地前,抽個空,輕裝去盆駒山中峰走走,三角點還真的不太好找。

20220216-IMG_1406

下來時,俊宏大哥他們已經在等我了

20220216-IMG_1408

先到水池營地紮營,再折返去2960鞍岔路取水點取水

20220216-IMG_1420

取水點從山徑切出約莫250公尺,下切50公尺,來回大概快一小時

20220216-IMG_1416

取水點旁邊的昔日酒瓶,不禁讓我們討論最近岳界發生的新聞(368跟網紅於霞喀羅把古蹟當垃圾清除事件)。

我有加入fb社群的古道探索群-臺大考古—考古學實踐在臺灣,以下為轉貼考古學界的看法

【淨山事件與考古學九問】
首先再次感謝各位朋友們這一週以來對霞喀羅古道淨山爭議aka酒瓶事件的關注!
這幾天陸陸續續有熟悉考古學的朋友們提出見解,為大家說明了一些考古學重要的概念,留言處也有一些朋友在幫忙解答,真的非常感謝。雖然這樣說有點對不起無法復原的現場,可是老實說,小編真的有點感動,因為這應該是有生以來臉書頁面上最多考古學相關貼文的一刻......尤其這個事件牽涉到的主要是近現代考古學議題,比起一般容易聯想的兵馬俑、金字塔、龐貝城等,更容易引起大家的疑惑:「什麼?這也算考古學?」所以,我們更該藉著這次機會跟大家說明:「臺灣目前發現的考古學文化,最早可以測定到約兩萬七千年前,但是,是的,即使是發生在五分鐘、十分鐘之前的事,對考古學來說都是可以研究的對象!所以,日治時期的酒瓶可以是研究對象,民國時期的杯盤當然也是。」
(突如其來地小編在這裡廣告一下中研院史語所趙金勇老師的期刊文章〈花岡山與大龍峒遺址的近現代陶瓷消費〉,正好是研究日治時期瓷杯的例子,以後小編有機會再來介紹詳情,以下網址可供大家先賭為快:
http://homepage.ntu.edu.tw/~anthro/download/journal/76-4.pdf )
雖然活動主辦者已經陸續表示歉意,文化部也貼出宣導圖卡,事件看起來就此落幕。不過我相信有些大大小小的疑惑,是沒有辦法一朝一夕就解答的。在留有疑慮的情況下,同樣的狀況也還有可能再發生,但希望關心文化資產的朋友們不要氣餒,細水長流才能見真章。
以下,小編整理了幾個問題來回覆。不過,為了解釋清楚,不知不覺!就變成超長文了!(汗)本來想過要分開貼,但是又怕少了個環節解釋不清,所以還是合在一篇,大家可以考慮一邊看一邊配早餐,午餐晚餐也可以。
好的,那麼長文列車就出發了!
Q1:不知者無罪!而且霞喀羅生態協會已經說明日治時期酒瓶只有3瓶。只有3瓶有什麼關係?為什麼要苛責?
A:其實這件事的重點不在數量多寡,也不只在「日治時期」或「酒瓶」,我想學界的急切主要來自於......
「嗚嗚嗚有一些資訊(不管是器物本身還是器物的所在位置)...再也找不回來了😢...」
「天啊我完全沒想過大家會想把遺物丟掉!天啊!怎麼辦!😰」
有一次事件發生,就可能會有第二次、第三次......如果考古學界沉默,如果無心之失一再發生,最後的結果恐怕是再也無法彌補的缺環。重點一直都不在於如何苛責當事者,而在於讓大家瞭解這樣的行為會產生什麼樣的影響,以避免同樣的事再度發生。推廣考古學是方法之一,這也是這個粉絲頁最初成立的目的。
Q2:考古遺物不是應該在地底下嗎?這些地表的不就是普通垃圾?
A:這個問題,跟考古遺物從哪來、到哪去的「形成過程」有關。
考古學的所說的考古遺物,是過去人群留下來的一切物質。不誇張,真的是一切。大至鋪天蓋地的金字塔、萬里長城,小至人們的日常用品如鍋碗瓢盆,甚至是挖坑把吃剩的貝殼埋進去的痕跡,都是考古學的研究對象。這些與人們相關的「物」,通常會在人群消失了、離開了之後,被留在原地、或被風吹雨打去,不再使用。最後它們會像初戀一樣慢慢被塵土掩埋(?),掩埋深度則視埋藏時間跟當地自然條件而定。舉例來說,台南就是個堆積作用超級強的地區,考古學家往往要往下探數公尺,才能看到數百年前的文化層。而在山區,相對來說,堆積營力普遍較小,甚至數百年前的東西可能都還留在地表。這也是山區考古遺物保存不易,容易受到擾動的原因之一。
再來,就算是遺物已經被埋在一兩公尺的地表下,後來的人類活動隨時有可能把這些東西翻出來重見天日。就像我們若在遺址上蓋房子挖地基,就會把深埋地底的東西翻出來灑得到處都是。同樣的,日治時期的人,可能也曾經把新石器時代人的工具從地層裡翻出來。比方說,清大考古團隊在基隆和平島修道院遺址中,就發現西班牙人在建修道院時,打破了圓山文化的地層,還不小心把史前石斧拿來填石牆。
也就是說,這些考古遺物最後會在哪裡被發現,跟他成為「遺物」之後發生的事有關。有沒有被人移動過、有沒有足夠的堆積力把他埋起來,都會反映在遺物最後出現的場所。
因此,考古遺物如果曾經被前人翻出來,或是當地沒有足夠的堆積營力,是有可能會出現在地表,被我們看見的!
Q3:考古學家說遺物在的位置很重要,可以推測所有人跟使用方式,但很多東西早就被移動過了吧!根本就不是當初被遺棄時的位置啊!這樣還有價值嗎?
A:是的,考古學家藉著分析考古遺物的「所在位置」、「數量」、「一起出土的東西」跟「可能功能」,像柯南一樣推理出人們是如何生活的。以上四種物質的特性,就有兩項跟所在位置相關,所以,遺物的「位置」是研究中非常重要的部分!
當然,如果考古遺物留在原初被遺棄的位置,那是最理想的。如果當初日本駐警喝的酒放在原地(最好裡面還有酒),原住民族拿來旱地耕作的石鋤就放在田裡,簡直就是考古學家的烏托邦世界!不過世界往往不讓人這麼幸福。最後這些東西,有些是從原來堆積的地方被翻出來過;有些是本來就沒有被埋起來;有些則被風雨、災害、或者人為移動過,根本就不在原來的位置。
好在考古學可以透過調查研究來釐清這些東西的年代、是否位在原本的位置(第一現場?!)、跟原本的位置距離多遠、是怎麼被搬過來的。比如說玻璃瓶上有沒有滾落的痕跡?是什麼時代製作的?只有一瓶嗎?週邊是不是還發現其他相關的用品?附近是不是有駐在所?後來是不是被拿來再利用過?
如果能推理出位置移動得並不遠,那至少我們還是能夠知道在這裡生活的人是誰,在怎樣的情況下曾經用過哪些東西,有什麼樣的文化考量?(比如說,中研院鄭玠甫博士研究發現,山區駐在所附近可以發現髮油、日本清酒、龜甲萬醬油的容器。這說明了即使在高山深林,生活不易,四面環敵,日本駐警跟他們的家庭還是努力把這些東西運進來,維持體面的生活。這是為什麼呢?)
所以,即使曾經被搬動過,這些遺物還是有意義!
2/21更新-鄭玠甫博士本人在芭樂人類學部落格寫了上述高山駐在所研究的介紹文章,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照閱讀: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17
Q4:好,這麼寶貴,那我幫你帶回去收藏!
拜......拜託不要QQ
雖然說考古學家可以推理遺物是不是存在原始位置,但畢竟不可能像時光機一樣精準,化身哆啦A夢一樣看到每一段過程。空間資訊會在移動過程中流失,因此才要懇請大家盡量不要增加考古學家的研究難度🥺
老話一句,最理想的狀況,就是遺物從來沒有被拿走過,停留在人類離開它們的那一刻。但是!拍照跟紀錄是可以的,就研究來說也是絕對必要的!所以如果有具備鷹眼的朋友,在山區、平地遺址看到近代玻璃瓶、陶瓷或是史前石斧、陶器,希望大家能夠以拍照、記錄、通報考古相關單位來代替收藏,把小愛化成大愛,讓這些考古遺物能夠有機會轉化成考古學知識,跟所有人共享。
Q5:[日治時期的酒瓶有什麼意義?]、[你們是不是覺得日治時期的酒瓶才有意義?]
A:我想這些問題反映的困惑是,「年代這麼近,怎麼能考古?有什麼研究價值?」以及「誰來決定什麼時期的文物有意義?」
年代近的東西,還能叫「考古」嗎?留言區中有一位朋友提到「歷史無分貴賤」,小編覺得是很好的概念。這不只是說達官貴人和販夫走卒的歷史一樣重要,也是在說,5000年前的歷史和100年前的歷史一樣有意義。「南島民族的祖先、漢人移民來到台灣的路徑與理由」跟「日本駐警在台灣的生活方式」,雖然性質不同,但在考古學家的推理過程中都能找到社會文化變遷的理由,都能得到有意義的詮釋。
Q6:照你這樣說,所有的垃圾都不能丟囉?現代垃圾也不能丟?!
A:呃......老實說......現代垃圾,確實也是可以用考古學方法做研究的!而且分析出來的結果,可能會揭露我們在日常生活中意識不到的事實。有的令人恐懼、也令人省思。
早在1980年代,就有美國學者利用考古學方法研究當代垃圾,看這些物質如何反映出當地人群的生活面貌,包括飲食偏好、購物傾向,甚至是垃圾狀態反映的當代環保問題。研究成果集結成專書《垃圾之歌》,不過目前臺灣沒有出版(更正,台灣有出版,但是1994年就絕版了,或許圖書館還能找得到),可以參考下面這篇文章來了解相關概念。
《人類與文化》〈垃圾不能說的秘密-檢視垃圾考古學之不足〉:
http://dx.doi.org/10.6719%2fMC.201110_(42).0013
另一個例子是最近左岸文化出版的«敞墳之地»,也能讓大家了解當代考古學能夠做些什麼(這是本粉絲專頁第二次幫這本書打廣告......我們真的沒有收左岸文化的錢😂 實在是這樣的書在台灣太少見了!)
當代美墨邊境的沙漠經常是中南美洲無證移民嘗試前往美國求生,卻失敗殞命的所在。作者透過他們在沙漠中發現的遺體、遺物進行考古學分析和家屬訪談,還原移民們在入境過程中經歷的一切。對國家來說,這些移民是不存在的人,對於家庭來說,他們是驀然消失在美墨邊境的家人,這些在沙漠中留下的遺物最終引導作者推理出「真相」,將他們的名字和存在帶回這個世界,告訴家人他們去了哪裡,為什麼再也回不來。讓家人們終於能夠告別,而非活在永遠模糊不清的悲傷中。這些遺物留在沙漠中,同時是垃圾,也是移民們留下的隻字片語、無法在新聞報紙或出版書籍中發聲的語言。
本專頁貼文介紹
https://www.facebook.com/NTUarchaeology/posts/140215555094965
「芭樂人類學」書評
https://guavanthropology.tw/article/6905
回過頭來說,其實「人為物都是垃圾」這句話,某種層面上也沒錯。但垃圾這個概念是人類的發明,垃圾都是社會文化的結果,從中可以循線發掘這些垃圾「在世時」對人類的意義。因此極端來說,垃圾真的全都可以是研究對象。但是至於現代垃圾能不能移除嘛.....請見下題(跳一下).
Q7:那我來幫你丟一點垃圾到山上去,不然以後考古學家考不到這個時代的生活或登山活動對不對?
A:小等一下,千萬不要這樣想......🥺
為什麼不要保留現代垃圾呢?一方面是數量太驚人,我們也不願意為了學術工作造成生態浩劫;一方面也是希望大家不用擔心,即使不刻意丟垃圾在山裡,也還是可以研究出登山行為或當代社會的......(小編是認真的🧐🧐)
說實在的,考古學同樣是現代社會的產物,我們也無意為了考古學危害現代社會的生活品質與衛生。若是現代大量生產的塑膠包裝紙、保麗龍、衛生紙等鋪天蓋地而來,我們還是要跟現代的生態觀念妥協。就像垃圾之歌裡的垃圾,最終也還是處理掉了。
另一方面是,如果要研究登山行為,大家即使不刻意保留垃圾,還是會有漏網之魚出現,可以看到山上不同人群一次性的出沒行為。再來,就算把現代垃圾全部清除,大家採踏過的路徑也不會消失,如中研院史語所的郭素秋研究員曾經做過的恆春—卑南古道研究(就是知名的阿朗壹古道)。未來考古學家藉由調查,還是可以藉由道路的存在來探知人類行動,若是發現了這個時代的道路,卻沒有看到這個時代製造的遺物(垃圾),那麼就更可能精準地推測出「無痕山林的環保意識出現」了。
而且,考古學重視的除了行為本身,還有行為背後的社會規範,無論研究對象是大群體或是小群體,一定會討論到這些人群生活在怎樣的社會規範之中。既然現在臺灣有「禁止亂丟垃圾」的意識,那麼照這樣的規範行動,也是體現人們如何受到社會的影響,也就是體現一般社會生活的一部分。
反過來說,史前時期、清領時期、日治時期到民國初期間留在臺灣山地的遺物,以其稀有性而言,都不至於到危害自然生態的程度,而且是「這些遺物被留在山中的狀況」才能體現當時的社會觀念。因此我們才會說清除這些遺物是台灣考古學的浩劫。
當然,若是真的把過去的考古遺物丟了,也是一種2022年的「社會行為」。但是在未來考古學家的研究中,過去的歷史線索便會因這樣的行為變成空白,對於此刻你我的認識則變成了「不在意自身歷史文化的一群人,決定無痕到把文化遺留都清除」。這當然也會成為歷史的一部分,但是,這真的是大家想看到的結果嗎?
小編能理解大家對文化與生態的優先順序不同,但希望還是能找到平衡點。
Q8:好吧,如果那些考古遺物像你說得那麼有價值,那為什麼沒有被收進博物館、展示館,或收起來研究?
A:老實說,若是把全台灣的考古遺物(包括地底下留存的)當作母數,已經被收到博物館的考古遺物絕對只佔1%不到!
就結論來說,我們必須要認識到,不是只有放在博物館裡,才是最好的保存方式;也不是只有博物館裡的標本才有研究價值。
在這樣的基礎上,我們再來看,為什麼收藏在博物館裡的考古遺物少之又少呢?
首先,展出在博物館的考古遺物,大多都是調查記錄後才保存起來的。但是,遺物保存最好的方式,其實是讓它們待在地底。就像考古學家最常掛在嘴邊的一句話是:發掘其實也是一種破壞。
為什麼這麼說呢?
因為發掘出土的同時,遺物就離開了原初被遺棄的地點,它所留存的空間資訊也消失無蹤。若是發掘方式錯誤或是沒有良好地記錄,我們也就永遠地失去了這個資訊。
除此之外,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中國古墓在發掘開墓時看到桌上還留著一碗穀物,卻轉眼就灰敗消失的這類故事?在地層當中保存千年的東西,出土的瞬間會突然接觸到大量的氧氣、水氣,如果沒有足夠的技術能應對,遺物便會損壞。
因此,考古學家的共識是,如果技術上還沒有準備好,盡量減少發掘,對於考古遺址反而是一種好事。若是要調查,一定要審慎規劃。
再來,相對於需要審慎規劃的遺址,考古學家僅如滄海一粟。
以前的人群生存在哪裡,他們的居住痕跡(遺址)就會出現在哪裡。尤其台灣島面積不大,到處都有可能有人入住,只是有些已被破壞而消失、有些還有大量的遺留可供研究。台灣每年會有遺址普查,就是為了盡可能地掌握還留有過去痕跡的地點。所以若是有人問你台灣怎麼會有考古可作,你可以告訴他,台灣到處都是考古遺址......在需要審慎規劃、需要大量人手與大量保存空間的情況下,考古學者的經費與人力往往捉襟見肘,也因此還有許多遺址仍然保留在人群消失後的初始模樣。
然而,這些初始模樣若在研究前就消失,也是我們最不樂見的事。因此,考古學家前仆後繼地在搶救考古中飲鴆止渴,又是另外一個故事了。
大家可能很難想像臺灣考古學界缺乏人手的狀況,在這裡,小編提供一些數字作為參考:根據日本文化廳統計,日本隸屬於政府單位的考古從業人員約5400人,再加上博物館、大專院校裡的相關科系教師、私人考古公司員工,起碼超過6000人),光審查進入日本考古協會的就有超過4200人。
反觀臺灣隸屬於地方政府單位(目前的官方考古隊只有臺南市文資處考古中心)及博物館的考古從業人員不到20人,考古學會會員目前約100人。另外,韓國過去的狀況雖然跟我們相去不遠,但韓國在這20年內急起直追,官方考古隊已經增加到80處了。即使考量國土範圍,臺灣考古學從業人員的人數比例也是遠遠不及。
但是,日本、韓國就是人手充足了嗎?
事實上,無論是哪個國家,擁有多少考古學者,調查進度永遠都在苦苦追趕遺址數量。永遠都不夠!在這樣的情況下,如何更好地保護考古遺址、遺物,也是我們一直在反省的。
日本文化廳2021年埋蔵文化財関係統計資料:https://www.bunka.go.jp/....../shokai/pdf/r1392246_13.pdf
Q9:就算沒有放入博物館,也應該保護吧?
A:當然,就算沒有放入博物館,留在原地,文物保護也是應該做的。不過這又回到上面說的,相對於需要保護的遺址,考古學相關從業人員總是遠遠不足......下面這篇文章也說明不只是東亞,美國也有同樣的困擾。
城市山人〈是垃圾還是文物?——霞喀羅古道淨山「誤丟」爭議〉:https://news.pts.org.tw/article/567426
好在這次事件讓文化部、林務局開始關注這個問題。從事件當事者之一的貼文中,我們得知新竹林管處已準備開始有積極行動:「後續將由本處盤點記錄沿線具有歷史意義的物件,包括日治期間留下的日用瓶罐,定期查勘,並研議設置相關告示解說牌誌」
希望大家也能持續關注這件事,並多多給予建議。
資訊來自「靠北登山大小事」陳彥宇貼文:https://www.facebook.com/groups/758762891130930/permalink/1685963951744148/
長文終於也來到了盡頭。最後想跟大家說說心底話。
其實,駐在所與古道對於考古學者來說當然是考古遺址,但在法律上,未必是考古遺址。
嗯?小編在胡言亂語什麼呢?
簡單來說,我們從中研院史語所公佈的「臺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來看,遺址資料共2043筆。那麼,我們再來看目前臺灣受到保護、具有法定身份的「指定遺址」。根據文化統計網,至2021年底為止的指定遺址,共54處。
2043-54=1989,這難道是什麼達文西密碼嗎?
不是的,這反映了臺灣政治、經濟與文化之間的角力,指定遺址困難重重。
「文化統計網」:https://stat.moc.gov.tw/
「臺灣考古遺址地理資訊系統」:https://archaeogis.ihp.sinica.edu.tw/map/#/gis
縱使某些考古遺址在我們的文化資產保護法中還不具有法律身份,仍然希望大家了解的是,法律終究是道德行為的最低標準。即便這些文化遺址不具有法律身份,在補上保護管理機制的漏洞前,在眾多社會人、相關研究者都在乎歷史文化的現在,還是希望大家能夠更加善待這些具有無窮潛力的文化遺址。也希望關心的朋友們和我們一起督促。
最後的最後,讓我們回到淨山酒瓶事件上。這次的事件,實在是讓文史相關人士膽戰心驚。我想,近日來發表意見的眾多考古學相關、文化研究相關人士,真的不是要逼大家登山都要具備考古知識。而是希望大家都能知道遺址與文化遺物的重要性在哪裡,哪些行為有可能造成傷害,盡量避免。生態與文化之間,其實沒有想像中的相互抵觸。追根究柢,我們最終都是生態的一部份。

20220216-IMG_1414

回到營地時太陽仍未下山,幸好幸好。

20220216-IMG_1419

今天天氣不錯,應該能夠拍到好的照片,不過,氣溫太低,懶得縮時攝影了

20220216-IMG_1429

20220216-IMG_1432

旁邊的山頭是玉山北峰和北北峰

20220216-IMG_1442

才一天黑,我回到帳內,竟然發現帳篷結霜了…好快的速度

20220216-IMG_1445

晚上時不時聽見帳周圍的踢踏聲,應該水鹿從旁經過。

月亮高掛,希望明天仍像今天一樣地好天氣。

20220216-IMG_1450

D4(0217日):
0700水池營地-0850盆駒山南峰-1050馬博拉斯山-1347秀馬山屋遺址-1440秀姑巒登山口-1525秀姑坪-1540白洋金礦山屋(休40m)-1735中央金礦山屋宿營

清晨氣溫極低,放在外帳的水袋有結冰的現象。

20220216-IMG_20220216_174711

溫度上的溫度顯示在負3度左右

20220217-IMG_1451

從營地遠眺玉山群峰上的積雪

山、雲與蕃人:「玉山主峰和東峰雄踞於中央,左右各有衛星峰陪伴著。右側的北峰因為較近,顯得大一點 而左側的南峰卻躲在一旁,只露出小小的峰頭。
看哪!蒼天出現了莊嚴而祥和的蔚藍色(Cerulean blue)大銀幕,在它的襯托下,玉山主峰到東峰那一排赤裸裸的懸崖峭壁,此刻有如一道彩虹,發出耀眼的淡紅色反光,山壁皺褶處卻含蓄地映出內斂的鈷藍色(Cobalt blue)。我凝視良久,竟然被那祥和的、越看越有深度的色彩之美迷住了,越看越覺得那是直訴五感深處,怪異的、引起全身慄動的豐麗美感,彷佛是一朵只在天國夢幻般的黃昏才綻放的神秘之花!
我忘不了自己在摸索適當的言辭,想描繪眼前所見的色彩之美時,所陷入的失落感。人所擁有的語言能力,是何等的淺薄啊。急躁中什麼話都說不出來,想叫卻叫不出來,這時候,我不免感到茫然無助。看哪!那祕存於熱帶大氣中的,不可思議的光的幻術。光影的變化有時候背棄男性的雄健美,而呈現出女性的溫柔美。忽然,我想到人們正競相爬上那聖潔的玉山,直覺地感到那是一件醜陋的行為。」

20220217-IMG_1457

南三段,無雙山清晰可辨。

20220217-IMG_1462

接下來是要上昇到3785公尺的馬博拉斯山,今天又是上上上的一天。

20220217-IMG_1468

坐在草坡上看著遠方發呆,聊聊山經也是不錯。

20220217-IMG_1466

這個盆駒山南峰有點難找,可能牌子被風吹到別處,我再將其撿回最高處。

20220217-IMG_1472

前方就是馬博拉斯山和秀姑巒山的山壘

20220217-IMG_1473

一座龐然大物的山壘,山腳下的我們是如此的渺小

20220217-IMG_1475

天氣由此時開始轉差,時不時還會滴到小雨,刺骨的冷風則咻咻地吹,實在沒辦法停留休息太久,沒幾分鐘的時間,身上原本的熱即被帶走

20220217-IMG_1476

隊友在遙遠的小山頭

20220217-IMG_1478

在馬博拉斯山的三角點隨便拍拍即走人,現場已經開始飄一點點的雪花了

20220217-IMG_1482

遠方的秀姑巒山已被水氣籠罩,雪花一片一片地落下

20220217-IMG_20220217_115407

用手機近拍落下的雪花,雪花呈六角形。

20220217-IMG_20220217_132511

加速到秀馬山屋遺址,眼見秀姑巒山三角點雲霧籠罩,天氣一定很差,所以我決定腰繞路線,不取山頭,反正,從來沒走過腰繞路線。

20220217-IMG_20220217_134740

這一段秀姑巒山腰處的腰繞路線實在是不建議大家選擇,第一,沒省到力,一路上上下下,第二,重要的是非常危險,路條也較小,地圖上標示碎石坡之處通過時,腳踏後的碎石均崩落,要是動作慢一點就會跟碎石滑落。

秀姑巒腰繞

第一處的碎石坡,完全沒什麼踩點,僅能快速通過

20220217-IMG_20220217_141424

第二處的碎石坡

20220217-IMG_20220217_142430

今天我們原訂在白洋金礦山屋宿營,由於時間尚早的關係,又擔心明天氣轉差,於是便推進至中央金礦山屋過夜。

D5(0218日):
0620中央金礦山屋-0710八通關登山口-0800八通關草原-0902觀高坪-1018對關-1145樂樂山屋-1310愛玉亭(20m)-1353警光山莊

昨晚下了一夜的雨,我們祈求今天不要再下雨,同時也擔心八通關古道舊路是否能行。提早出發,為不能行的舊路崩塌預做準備。

20220218-IMG_20220218_065340

還好,我們走到八通關草原時,遇見了玉管處的志工大哥大姐們,他們說舊路目前路況尚可,通過時仍需多加小心注意。

20220218-IMG_20220218_065530

通過了幾處的大崩塌之處後,接下來的古道就顯得詩情畫意,山霧繚繞,這時滿適合聽聽一好‧屴夯的歌。

20220218-IMG_20220218_073039

此處是俊宏大哥比較擔心的崩塌處

20220218-IMG_20220218_082716

20220218-IMG_20220218_082725

這是第三處的崩塌處

20220218-IMG_20220218_083314

這不知是什麼植物的花,是梅樹嗎?

20220218-IMG_20220218_123054

20220218-IMG_20220218_123109

回到愛玉亭後,我們點了愛玉,叫了盤馬告香腸大快朵頤一番,本次行程在天氣尚可之下,終於讓我們完成,途中,撿拾到鹿角、泡了溫泉、還經歷了人生第一次的高山飄雪,一路上都是遺址,也圓了我追尋鹿野忠雄腳步的夢,每一次的登山行程都必須人事時地物的完美配合,才能有圓滿的結束,很多行程都有個預定及發想,雖然開了行程,屆時卻會因為人或天氣或公事上的因素而無法開始,再者,行程開始後,面臨的種種挑戰,或突發狀況,也考驗著臨場的智慧及運氣,才能順利平安地完成,所以,每次完成一趟旅程,或說是挑戰,都要感謝,滿滿的感謝,感謝Erick和俊宏大哥,感謝老天爺,也希望未來的旅程都可以像這次一樣順利圓滿。

20220218-IMG_20220218_135103

 

 

arrow
arrow
    全站熱搜

    sunnyman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1) 人氣()